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伴隨我國加快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石油工業全產業鏈也開啟了從走進到深度參與再到搏擊市場的歷程。今日起,中國石油報將推出油服篇、油品市場篇、天然氣篇、煉化市場篇等觀察系列稿件,從市場的角度來記錄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足跡,思考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敬請關注。
10月10日,經過22.5天緊張施工,川慶鉆探威204H42平臺20臺壓裂車停車熄泵,圓滿完成67段加砂壓裂,施工時效比計劃提前0.48段/日,刷新威遠區塊加砂壓裂效率紀錄。推進壓裂整體提速提效,是川慶鉆探最大化利用壓裂資源應對今年工作量大幅增長的重要途徑。
今年國內油服市場呈回暖勢頭,油田工作量大幅上漲,鉆機不足、壓裂告急、訂單排隊、保障壓力陡增……從“吃不飽”到“吃不了”,如何看待這一輪油服市場回暖?油服又如何走出一條高質量服務油氣發展的理性之路?
從“吃不飽”到“吃不了”
油服市場有望迎來小陽春
過去10多年里,跟隨國際油價過山車式的漲落,油服行業經歷了跌宕起伏。
從剛剛過去的這輪油價震蕩期來看:2014年到2017年,油價低谷,國內油服市場迎來寒冬。“最冷”時,國內鉆機動用率不到一半,物探隊伍動用率不到3成。長慶地區1200臺鉆機,開工的只有不到600臺,中國海油40多座鉆井平臺大批未簽合同。“吃不飽”的油服公司利潤率不足3%,很多企業陷入虧損困境。
本周期前幾年,油服行業處于高速增長期。全球油服市場規模保持5年年均6%增長率,大量投資帶來產能過快擴張,部分公司甚至不惜背負較高的負債率,依靠新增產能拉動鉆井服務增長。
從本周期往后看,今年油服有望迎來小陽春。國內上游勘探開發投資相比前兩年大幅回升,超出市場年初預期。上半年,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上游資本開支同比增長22%,有專家預計全年增長將在20%左右,總額超過3100億元,而2016年這一數字剛過2100億元。
上游投資,工作量增長立竿見影,油服企業幾乎一夜“從冬入夏”,從前兩年食不果腹的“寒冬”到現在大干快干的“熾熱”,局部出現了隊伍和設備緊缺的狀況。
中油油服經營報告顯示,前8個月,鉆井尺數近2000萬米,而2016年全年才1500萬余米;連續3個月鉆機動用率達到97%。上半年,中石化油服國內鉆井工作量增長170%,實現4年來首次扭虧為盈;中海油服鉆井作業天數也同比增長28%。
鉆井壓裂服務需求猛增,設備告急。中油油服所屬900余支鉆井隊飽和運行,仍不能滿足需求,高峰期鉆機缺口達到200部。在陜西,上千支民營鉆井隊今年“大部分有了活干,甚至哪兒價格高就搬到哪兒”。據中油油服井下作業技術部介紹,今年壓裂車需求近1300臺,主要集中在新疆致密油、長慶蘇里格和西南頁巖氣等區域,總體設備缺口達到50%左右。
專業技術服務工作量也顯著增加。中國石油測井公司從其他市場調集70多支隊伍來完成長慶油田大幅增長的測井任務。杰瑞集團、科瑞集團等民營油服公司也獲得了大量非常規頁巖氣項目、致密儲層改造、超深復雜井連續油管作業等服務工作。
同時,裝備制造訂單快速增加。上半年,寶石機械廠新增訂貨超60%,江漢四機廠產值同比增長107%。部分民營裝備企業產能也處于飽和狀態,甚至出現訂單積壓。
油價上漲疊加政策背書
油服或步入景氣長周期
“想到今年工作量會增加,但是沒有想到會增加這么多。”這是今年油服圈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沒有想到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疊加,既有歷年周期規律,又有今年特殊情況。
油價上漲疊加政策背書,決定了市場快速升溫。
一方面,國際油價上揚持續一年半,漲幅超過20%,全球油服市場回暖已成大勢。另一方面,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驅動下,急需大力加大國內油氣勘探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油氣產量。長慶油田、涪陵氣田、西南油氣田等各大油氣田也強化油氣勘探開發,積極奪油上產。
有分析師甚至指出,未來5年,油服需求決定因素將從油價及油氣公司經濟性驅動,轉變為國家能源安全政策下的確定性投資拉動,行業有望步入景氣長周期。
勘探開發結構變化疊加生產不均衡,帶來保障壓力增大。國內深井、超深井、非常規井成倍增長,打井越來越難,在今年大規模上產中更加凸顯。
以長慶油田為例,今年隴東區塊計劃增加300多口小井眼、致密油井,對側鉆、定向井、測井服務均提出很高的要求。“干一口水平井的時間相當于常規井的5倍。”中國石油測井公司生產技術處處長張炳軍表示,“折合下來,長慶測井工作量今年增長70%。”
大量非常規井上產,也帶來相應設備的需求增加。頁巖氣井需要的壓裂設備,超深井需要的50型號鉆機、70型號鉆機,超高溫井和小井眼需要高端的測井儀……塔里木、青海等油田普遍采取小鉆機配大鉆機打深井的方法,以提高緊缺鉆機的利用率。中油油服決定在長慶、新疆等地區開展冬季施工,緩解設備緊張問題。
油田投產要求提高,油服生產不均衡,保障難度加大。例如,甲方要求叢式鉆井平臺從一部鉆機增加到3部,同時鉆進,以實現當年打井、建產、投產。相應,壓裂也從鉆完一口壓裂一口,到現在集中釋放、集中壓裂,調配任務重。“要跟上工作量峰谷差,很犯愁。”中油油服井下作業技術部主任孫玉璽表示。
部分油服產能萎縮疊加投資不足,加劇了國內供需矛盾。低油價下,國際油服公司將中國市場很多自備壓裂設備廠關閉,測井保留高端業務,物探采集相繼退出。一些民營油服企業為求現金流周轉,廉價出售鉆機、修井機等設備。此外,低油價下經營困難,設備更新不及時,高端設備不夠。據了解,目前國內相當一部分鉆機新度系數低于0.3(全新為1),需要更新維護。旋轉導向、隨鉆測井等部分高端技術、工具儀器和軟件受制于人,成為保障能力的短板。
市場冷暖背后
油服業務呼喚可持續成長
8月中旬,全球著名能源研究機構RystadEnergy指出,油服業已迎來拐點,6年后,全球油服市場規模有望回到2014年水平,達到92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6年油服市場規模年均增長將達到近20%。
在當前市場空間擴大預期和服務保障需求下,目前國內油服市場已經出現增加投資、擴充產能的趨勢。上半年,杰瑞集團、石化機械、宏華集團等油服裝備企業訂單均超過50%。
工作量大增往往帶來油服擴能。在前幾次油價周期中,這樣的教訓并不少見。2009年到2013年油價高位運行,陜北地區油田集中建產,國內各油服企業大幅擴能。然而隨著油價走低、工作量銳減,國內半數以上產能閑置,等停鉆機增多,甚至有的民企破產倒閉。
低油價帶給油服的寒意還未完全消失,又逢上游回暖,如何跳出“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循環,平衡好短期對策和長久之計?業界也不乏理性聲音。
中油油服黨委書記茅啟平表示,油服擴能,不但要保障當下生產需求,更要著眼長遠。不能讓今天投資變成明天的負擔。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副總經理鄭新權也表示,未來國內油服工作量有望再上新高峰,產能缺口要靠提升工藝水平和作業效率解決,警惕重回“堆設備”的老路。
事實也證明,目前國內部分油服企業選擇放遠眼光、冷靜審慎,并未因設備短缺而急于擴能。
很多企業認為,今年市場服務價格并未上漲,量增效不增,急于擴能并不是最優選擇。上半年,中海油服半年報指出:“國內油服整體服務價格未得到恢復。裝備板塊仍供過于求。”
面對設備緊缺,更加考驗油服企業資源籌措的智慧。中油油服采取租購并舉的方式,以租為主,同時購買少量深井鉆機、壓裂車組等高端設備。川慶鉆探、長城鉆探大力開展外包,充分利用社會隊伍,前8個月,長慶地區外包鉆井完成量同比增長135%。
在確保設備到位的前提下,更要重視算經濟賬。“并不是租都劃算。例如,壓裂車基本租賃5年,就等于購買的價格了。所以設備租或買,要與油田未來生產規劃密切相關。”中油油服市場協調部楊培福說。
加強技術和生產提速,挖掘現有產能潛力補缺口是當前采取的重要舉措。中油油服落實鉆井提速措施18項,實現鉆井整體提速15%,壓裂采取“即壓即走”、連續施工,提速達到20%以上。一輪輪提速以后,如何進一步突破瓶頸、保持學習曲線持續上升,是目前整個中油油服思考探索的問題。石化油服實施高泵壓、高排量、高鉆速的“適度三高”鉆井模式和“井工廠”組織模式,實現三開水平井“一趟鉆”,周期縮短30%。
“產能缺口并不是一個絕對固定的數字。”中國石油測井公司長慶分公司周揚說,“年初油田提出要200支隊伍,效率提高后165支就夠了。”
工作量大增,油服順勢擴能容易,但在油服景氣長周期中如何保持理性并非易事。當下國內主要油服企業謹慎投資、挖潛增效,或許預示著寒冬之后的油服業將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