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馬拉松式的談判,由歐佩克國家與俄羅斯、墨西哥等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所組成的維也納聯盟最終達成減產協議,計劃于2019年起削減120萬桶的石油日產量,其中歐佩克國家計劃減產80萬桶,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削減40萬桶。減產的靴子落地后,國際油價應聲跳漲,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甚至暴漲5.7%,投資者對石油供應緊缺的隱憂初現。實際上,此次減產規模相當于全球石油產量的1.2%,減產付諸實施后全球石油市場的供給盈余將被徹底抹平,國際石油供需求將重回緊平衡時代。
一、維也納聯盟五次開展產量協調,石油產量有起有伏
自2016年底至今,維也納聯盟已先后五次開展產量協調。2017年初,維也納聯盟開始執行減產協議,力求在2016年10月份產量的基礎上削減176萬桶的日產量。由于沙特阿拉伯超額完成了減產任務,加之委內瑞拉石油產量急劇下滑,維也納聯盟所設定的減產目標得以順利實現。2017年5月,維也納聯盟決定將減產協議延長至2018年3月底;2017年11月,其又決定將減產協議進一步延長至2018年年底。得到良好執行并被兩次延長的減產協議明顯降低了國際石油供應,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經合組織國家石油商業庫存比年初降低1.6億桶,創兩年來的新低。
維也納聯盟前三次減產協調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其于2018年6月的第四次產量協調卻放棄了減產目標,做出了增產100萬桶的決定。唯一具有剩余產能的沙特成為執行該決定的主力,其日產量迅速從堅決執行減產協定時的995萬桶攀升至1050萬桶,基本重回其減產前的產量規模。由此,國際市場的石油供給再次超過了需求,石油庫存持續增加。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商業庫存數據顯示,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基本回升至維也納聯盟第二次延長減產協議時的水平。受庫存持續增加影響,11月以來國際油價不僅創出了8%的近三年最大單日跌幅,更是經歷了極為罕見的“十二連跌”。
面對此輪油價下跌的浪潮,維也納聯盟在第五次產量協調部長級會議上最終做出了增產120萬桶日產量的決定。雖然此次產量協調的結果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是過程則跌宕起伏,減產談判甚至幾近破裂。在談判中,兩大爭議致使減產協議一度難產:一方面,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在減產責任分擔上分歧明顯,沙特阿拉伯認為后者應該承擔約30萬桶的減產責任,然而俄羅斯則堅持只承諾減產15萬桶并一度以退出談判相威脅。另一方面,沙特阿拉伯與伊朗一直就后者的減產豁免問題糾纏不清,前者要求所有產油國均需要承擔減產責任,而后者則以受到美國制裁為由嚴加拒絕。在談判的最后時刻,沙特阿拉伯接受了俄羅斯的折中方案并遵從了伊朗的豁免要求,最終減產協議在歷經波折后才得以達成。
總的來看,維也納聯盟的產量配額經歷了先下降,而后上升,再轉而下降的變遷,其石油供應也出現了相同周期與走向的變化。可以預見,維也納聯盟此次減產后,國際石油供應將有所減少,先前的供應盈余將被削減殆盡,可以說國際石油供需將再次回到緊平衡狀態。
二、地緣政治紛爭不斷,國際能源供需關系頻受擾動
如果說新近達成的減產協議將石油供需關系重新帶回到緊平衡時代,那么接連不斷的地緣政治紛爭更加劇了供需的緊張關系。特別是近段時間以來,中東地緣政治紛爭交相上演,能源供應頻受擾動,致使國際能源供需關系頻頻失穩。首先,美國再次揮起經濟制裁的“巨斧”,伊朗石油生產規模下挫連連,出口規模幾近腰斬,天然氣開發也陷入困境。2018年4月以來,迫于美國的壓力,韓國政府已宣布不再進口伊朗石油,而印度、日本等二十余個國家也分別承諾降低進口規模。最新的歐佩克月度原油市場報告指出伊朗石油日產量已從年初的382萬桶下降至10月份的329萬桶。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伊朗石油出口量已經從年初的日均250萬桶下跌至10月的133萬桶,降幅高達46.8%。11月5日,美國政府如期實施了主要針對伊朗能源出口的第二輪經濟制裁,力求將伊朗石油出口“徹底清零”。雖然豁免清單的存在使得“清零”的目標在短期內無法實現,但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在未來必將繼續下跌,其在伊核協定達成后被寄予的“石油增量提供者、價格穩定者”的厚望最終徹底幻滅。在天然氣領域,伊朗同樣陷入了困境,位于其境內并被譽為全世界最大天然氣田的南帕斯天然氣田開發再生變數。由于擔心受到連帶制裁,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最終退出了伊朗南帕斯天然氣田的開發,伊朗政府不得不再次尋找其他合作商,南帕斯天然氣田想要產生類似于卡塔爾北方氣田的經濟價值仍然遙遙無期。
其次,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矛盾久未平息,后者閃退歐佩克。肇始于2017年6月的卡塔爾斷交危機持續發酵,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的關系起起伏伏卻并無實質性改觀。長期以來,卡塔爾的石油產量約為歐佩克國家總產量的1.8%,其由于石油產量有限而始終在歐佩克的決策體系中處于邊緣,在采取“增產保額”或“減產提價”等政策的選擇上長期追隨沙特阿拉伯。而斷交危機爆發后,沙特阿拉伯更是有意進一步擠壓卡塔爾的決策與參與空間,以至于卡塔爾能源事務大臣薩阿德無奈地承認卡塔爾在歐佩克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對決策沒有任何發言權”。12月3日,由于與沙特阿拉伯積怨已久且在歐佩克內“毫無存在感”,卡塔爾宣布退出該組織??ㄌ貭栭W退不僅使得其擺脫了歐佩克石油生產配額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其可將更多資源配置于天然氣開發與出口合作,加快落實年產1.1億噸液化天然氣的宏偉藍圖。然而對于歐佩克而言,卡塔爾閃退的蝴蝶效應則尤為致命:歐佩克成員國貌合神離、鷹鴿兩派的分歧明顯等既有問題可能會積重難返,歐佩克石油供應失序、成員國合作失范的風險進一步凸顯,這很有可能對國際能源供應的穩定性造成負面沖擊。
最后,“卡舒吉遇害案”東窗事發,沙特阿拉伯淪為“跛腳”的產量合作領導者。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為選舉造勢的特朗普總統頻頻發推特指責歐佩克與沙特阿拉伯,施壓其提高產量以降低國際油價,維也納聯盟第四次產量協調部長級會議做出了增產100萬桶的決定,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產量也迅速攀升并重回減產前的水平。然而土耳其不遺余力地曝光“卡舒吉遇害案”后,沙特阿拉伯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輿論壓力,亟需獲得特朗普政府的支持與諒解,石油產量被認為是沙特阿拉伯爭取美國支持的重要經濟籌碼。基于此,沙特阿拉伯能源大臣與阿美石油公司負責人于10月23日先后承諾沙特阿拉伯將大幅提高原油產量,試圖在三個月內將日產量提升至1200萬桶。10月末,更多沙特阿拉伯原油涌入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上供應過剩的局勢愈發明顯。廉價的沙特阿拉伯石油源源不斷地涌向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原本相對平衡的供需關系重新轉向供過于求,同時國際油價的上漲趨勢戛然而止,在觸及近四年多來的歷史高點后下挫連連。原本致力于推動維也納聯盟開展減產合作的領導者以“自毀長城”的方式掀起了一輪石油增產和降低油價的浪潮,顯然當前的沙特阿拉伯遠非堅定推行減產政策的中流砥柱,而是一個受制于美國的“跛腳”產能合作領導者。
三、國際能源供需格局加快重塑,中美能源合作空間巨大
除了地緣政治紛爭外,國際能源供需格局的重塑同樣值得關注。在供給側,美國異軍突起,油氣能源產量和出口量連創新高。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顯示,當前美國原油日產量高達1147.5萬桶,相比于2008年9月最低點的393.2萬桶增長了191.8%。2017年美國天然氣產量為8159.2億立方米,比2008年增長了30.1%。在產能增長以及促進出口政策的雙重激勵下,美國油氣出口規模在2017年達到新高。2017年美國出口原油5500萬噸,同比猛增88.6%;出口天然氣89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5.6%,其中液化天然氣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00億立方米,增速更是高達278.7%。一系列數字表明美國油氣的生產能力與出口規模正在快速增長,不斷刷新歷史記錄。在石油領域,國際能源署指出美國將成為未來五年全球原油生產和出口增量的絕對提供者,約合全部增量的七成,可以預見美國將很快成為舉足輕重的石油出口大國。在天然氣領域,美國很可能在2030年出口1412億立方米,屆時將成為比肩卡塔爾和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主要出口國并在國際天然氣市場中扮演靈活的調節器。
在需求側,亞太地區的能源需求量持續增長,特別是中國的能源消費與進口量增速迅猛。英國石油公司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年消費量分別為6.08億噸與2404億立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長61.1%和238.1%;同年石油與天然氣的凈進口量分別為4.47億噸與912億立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長120.2%與1149.3%。數據顯示中國已于2018年初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并且將于2019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未來將繼續保持對石油和天然氣的強勁增長需求。維也納聯盟減產的靴子落地后,國際石油供給有所下降,價格則可能觸底回升,同時由于東亞地區的天然氣價格與油價直接掛鉤,天然氣的價格也將應聲上漲,由此中國能源進口的成本極有可能再次上升。在這一背景下,進口大量廉價的美國能源、擴大與美國的能源合作成為必由之舉。
總之,雖然維也納聯盟再度減產與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紛爭不斷均使得國際能源供需關系重回緊平衡狀態,特別是提高了中國的能源供應風險與進口成本,然而進口美國能源并與美國開展能源合作不僅有助于緩解上述問題,甚至可以在保障中國能源進口安全中發揮定海神針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