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多產油22.1噸 改寫稀油注水開發歷史
截至4月25日,遼河油田曙光采油廠曙三區成功轉為化學驅生產的6個稀油井組已持續運行614天,區塊日產油41噸,含水降至77.4%,較轉驅前區塊每日多產油22.1噸,階段增油8387噸,聚驅增油降水效果明顯。
曙三區是曙采稀油主力區塊,經過長期單一注水開發,儲層非均質性加劇,水流優勢通道普遍發育,平面、層間、層內三大矛盾突出,區塊始終處于高含水生產階段,單純依靠水驅開發進一步提高采收率難度大,潛力有限。為突破開發瓶頸,從2016年開始,曙光采油廠技術人員結合曙三區油藏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點,開展了曙三區化學驅技術研究。
為了有效開展曙三區化學驅技術攻關研究,這個廠工藝研究所的骨干技術人員結合區塊生產實際及同類型區塊化學驅技術經驗,通過深入油藏分析,綜合考慮儲層條件、井網完善程度、注采能力、壓力保持水平、化學驅潛力等因素,優選了杜18井區主體部位有代表性的6個井組開展化學驅先導試驗。先后進行了藥劑篩選、室內實驗、前期調剖、建站、試注、調注等大量復雜細致工作,至2017年11月6個井組全部轉驅完畢。
保持聚合物黏度是保證注聚均勻推進、聚驅井組見效的關鍵,項目組從標準化操作、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多措并舉,確保地面配聚黏度達標。項目組制定了有效的注聚黏度改善方法,通過地面流程優化、化學劑研制、裝置設備改造等手段使現場配聚黏度平均提高15%~25%;制定了現場配聚標準流程及操作規范,單點配聚黏度達標率97%以上;摸索井組見效規律,建立了化學驅注采參數動態調整優化對策,避免聚合物局部竄進,保持生產井含水平穩。
“化學驅有望成為未來稀油注水開發最理想的替代方式。”曙光采油廠總工程師張守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