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工作141小時,進尺857米,最大造斜率每30米6.6度。”這是12月13日至19日,由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SINOMACS ATSⅠ型旋轉導向工具,在山東勝利油田埕913-斜80井施工時取得的一組數據。
鉆井技術知名專家劉汝山認為,這組數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為中國石化油氣田勘探開發提質提速提產提效、用適度技術保障穩油增氣降本提供了“金剛鉆”。
旋轉導向系統相當于給鉆頭裝上“千里眼”和“飛毛腿”。油氣田開發需要在地下油氣儲層中用最小成本和最快速度完成鉆井。對此,石油企業優先選擇能夠在油氣儲層中穿行的水平井鉆井技術。
與一般鉆井作業不同,水平井作業要求鉆頭能夠在地層深處按照設計好的軌道鉆進,直至命中目標“靶點”。目前,全球超過40%的定向井采用旋轉導向系統鉆成,其優勢在于能實時控制井下鉆進方向,好似給鉆頭裝上“千里眼”和“飛毛腿”,高效精準的實現一趟鉆貫穿目標地層。旋轉導向系統對提速降本、最大化開發油氣田資源具有重要作用。
依靠自主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但由于涉及專業領域多、技術含量高、研發難度大,這項技術一直被外國公司壟斷,且服務費用昂貴。國內同行雖然也在進行攻關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規模應用能力。
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中國石化于1999年開始自主研發旋轉導向鉆井系統,經過20年的攻關,終于突破技術瓶頸,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系統技術和裝備體系。
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自主研發的SINOMACS ATSⅠ型旋轉導向在埕913-斜80井實驗成功。作者 王福▲
“哪怕在油服市場的‘寒冬期’,我們依然投入大量物力財力,以確保旋轉導向技術研究順利進行。”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錫坤說。
該系統由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推進,勝利石油工程公司負責科研攻關。研發團隊從原理設計和計算入手,通過對機械、電子和軟件等模塊進行反復設計實驗、組裝調試、模擬驗證,于2018年12月研發出中國石化首套靜態推靠式旋轉導向系統。
經過不斷的改進完善,2019年12月5日,在勝利油田1-2-斜596井現場試驗中,一串旋轉導向工具總進尺347米,累計工作時間52小時,造斜率達到每30米4.2度,地面監控、雙向通訊、隨鉆測量和井下導向控制四大模塊均達到理想效果。12月19日,現場實驗再次成功,標志著由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工具具備了工業應用的條件。
據了解,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旗下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將繼續致力于旋轉導向系統的完善、升級,逐步實現儀器量產和大規模推廣應用,以此推動石化油服向高端化、專業化發展之路邁進。(文章轉自石油Link)
cippe2020搶位熱線:010-5617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