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也是現代化學工業基石,衣服、裝修材料、口罩等都要用到烯烴。傳統的烯烴生產技術嚴重依賴石油資源,一個年產百萬噸級的烯烴工廠需要千萬噸級的煉油廠配套提供石腦油原料。然而我國石油資源短缺,原油主要依賴進口。在此背景下,圍繞非石油資源(如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生產烯烴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研攻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優勢明顯,建議加快新一代催化劑推廣應用,并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烴工業示范裝置。
甲醇制烯烴技術是一個包括高效流化床反應器、催化劑等在內的完整技術解決方案。該技術主要發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介紹,2006年6月,第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完成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于2010年8月在全球首次實現了煤基甲醇制取烯烴的工業化。2010年5月,第二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完成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于2014年12月實現首次工業化。此后,大連化物所對該技術持續創新,在對甲醇制烯烴反應機理和烯烴選擇性控制原理進一步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研制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發了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
“新一代催化劑的工業化和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的成功開發使我國在甲醇制烯烴技術領域保持了持續的國際領先地位。”劉中民告訴記者,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烯烴收率高、焦炭產率低、操作窗口寬、微量雜質少,目前已建成5000噸/年規模的催化劑生產線并成功實現工業化生產。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兼顧已有工業裝置和新技術開發需求,已在多套工業裝置中實現應用。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基于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開發了甲醇處理量大、副反應少、可靈活實現催化劑運行窗口優化的高效流化床反應器,完成了千噸級中試試驗。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對中試裝置進行了72小時現場連續運行考核,結果甲醇轉化率達到99.06%,噸烯烴甲醇單耗為2.66噸。
“與當前已經工業化的技術相比,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的經濟性顯著提高。”根據劉中民提供的數據,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工業裝置的單位烯烴成本較現有的甲醇制烯烴裝置下降10%左右;新一代催化劑用于現有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噸烯烴甲醇單耗較使用前的3.0噸左右也有顯著降低,達到2.85噸至2.90噸,刷新了行業紀錄,每年可為用戶企業增收上億元。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甲醇制烯烴系列技術開辟了以非石油資源生產低碳烯烴的新路線,開創并引領了煤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劉中民看來,這一技術對實現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緩解石油資源供應緊張局面、促進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協調發展、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