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氣田四十五載奮斗終圓夢
12月14日8時,西南油氣田年產氣突破300億立方米,標志著西南地區首個年300億立方米大氣區正式建成,也意味著川油人45載奮斗終圓夢。預計今年西南油氣田天然氣產量將達到3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天然氣產量的1/6。
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量位居全國第一,但地質條件復雜,探明率不到10%,勘探潛力巨大。年初以來,面對疫情與低油價的雙重大考,西南油氣田克服重重困難,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取得重大勘探新突破;天然氣日產量突破1億立方米,年產氣量有望增加近50億立方米,62年累計產氣量超5000億立方米。
目前,西南油氣田已在四川盆地開發氣田114個、生產井2300余口,建成3個年100億立方米區塊。其中,安岳氣區年產能超150億立方米,成為四川盆地最大的常規氣區;頁巖氣產量年底將突破100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最大的頁巖氣產區;老氣田和川東北高含硫、川西深層、盆地致密氣、火山巖等新領域,則保持了每年穩產100億立方米的能力。
四川盆地是我國天然氣工業的搖籃,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片熱土寄予深切厚望,一代代川油人艱苦創業接續奮斗。1958年3月27日,毛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炭黑車間,為天然氣綜合利用指明了方向。同年組織的川中石油會戰,結束了大西南無油的歷史。1966年,紅村會戰發現我國第一個整裝大氣田——威遠氣田。1975年,為扭轉北煤南運的被動局面,改變我國能源結構比例,國家提出了在四川加快上產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和鋪設川漢輸氣管道的構想。從此,“建設300億立方米戰略大氣區”實現“川氣出川”,融入了川油人的文化血脈,成為川油人的夙愿與夢想。
改革開放以來,川油人矢志不渝尋找大場面建設大氣區,通過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相繼發現了川東北高含硫、安岳寒武系—震旦系、川南頁巖氣等一批高產高效氣田。
2004年,在建成國內首個百億立方米氣區之際,忠武線通氣,實現了“川氣出川”。如今,西南油氣田天然氣惠及1000余家大中型工業用戶、2500多萬戶居民、1萬余家公用事業用戶。四川和重慶成為我國氣化率最高、用氣范圍最廣的地區,川渝地區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為16.4%,遠高于8.3%的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了“覆蓋川渝、聯通全國、內外互通、戰略儲備”的產運儲銷格局,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全國冬季保供。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經院士專家專題咨詢論證,西南油氣田制定了新“三步走”戰略:到2025年,天然氣產量力爭達到5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天然氣產量力爭達到800億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天然氣戰略基地。